中国渠道发展简史:40年渠道发展史,一篇文章看清楚



 

 

 

 

渠道一直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暗流脉络,企业通过这些脉络为消费者提供商品,消费者通过随手可接触的门店、商场、商超、淘宝店铺等等渠道,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产品,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
 

首先问一个问题:什么是渠道?从词根来解读,渠就是沟渠,道就是通道,本意指的是水流的通道。商业环境把这个词引申过来,用于代指商品的流通,多用词为营销渠道、市场渠道。

 

如果把商业环境运行比喻成一个生态,而渠道就是里面的水库、河流、小溪、池塘。生态环境不能少这些组成,商业环境的渠道也就必不可少。

 

中国商业市场上的渠道可分为两个类别:

第一个是toB渠道,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经销商、代理商、批发商,还有一些平台型的toB渠道,比如阿里巴巴等等;

另一个类别是toC渠道,大体可以分为5个形态:百货(早期百货、商业综合体)、商超(A/B/C、便利店)、专卖店(品牌店)、直销(人员推销、微商、个人微店等等)、电商渠道。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小卖店、夫妻店。

 

但随着宏观时代的发展,科技在进步、交易形态在演变,渠道的形式也在演变,比如新型的拼团、个人代购、直播电商等等,我们每个人可以明显感知的是渠道的形式在演变。

那么,渠道演变的规律和形式到底是什么?

 

基于此,本文试图从中国渠道的几十年的演变发展,来窥探渠道的发展规律,找到渠道的底层逻辑,抓本质。

注:本文所研究的中国渠道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渠道演变和发展,本文着重研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C端渠道。

 

 

 

 

▎文章结构如下:

一、1978-2005,百货时代

二、1990-2013,商超时代

三、1990-2000,直销时代

四、2000-2013,专卖店时代

五、2006-至今,电商时代

六、从中国渠道演进,看到规律

七、渠道理论探索

 

 

 

一、百货时代 

 

百货是商业零售行业里最早成熟的、成规模的、可复制的业态,百货最早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,香港设立先施百货公司,这是中国20世纪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。几年后,哈尔滨同记商场开业。

后来百货逐步向内渗透,但中间经历战乱,商业几乎停摆,建国后部分百货商场又开始正常营业。

40年代,随着战乱结束,上海永安、先施、新新等百货业绩逐步恢复,百货迎来了短暂的繁荣。后经历文革,一部分百货相继关店倒闭。

百货真正的繁荣还得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,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外资,派遣专家学者到国外考察学习,颁布政策促进公私合营,中国百货正式从传统走向现代。

1986年,全国营业面积超过一万平米,员工超过2000人,商品品种超过4万种的大型百货商场,全国有25家,其中年营收过亿的有15家。

而到了1991年,全国零售额破亿的百货商场已有129家。

这个时期,百货都卖些什么呢?仍然是以国民家居产品为主,比如:肥皂、手表、自行车、收音机、棉布等等。

一些高档的化妆品、西装等产品,直到90年代后期才逐步进入百货商场。

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,这段时间是中国百货发展最迅速的时期,也是百货的高光时期,百货塑造了几十年不败的神话。

这很好理解,百货是中国21世纪前后,商业零售的主要表现业态,拥有政策、地段、国家经济环境、大众认知等核心优势。

到21世纪后,百货业态的增长逐步减缓,被其他新型业态逐步分割零售市场。

这期间,百货自身的模式也经过三次演变:从早期的经销代理-联营-场地出租的模式转变,所以今天的百货,很多更像是一个地产服务商。

而模式转变反应的是市场变化,百货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调整。

中国百货的发展史,就是中国经济从手工到现代化的过渡史,这期间中国逐步从商品短缺到商品过剩,从生产时代来到了销售时代。

我们甚至可以说,百货抬起中国零售商业的第一阶阶梯,它向消费者传递了大市场、大商品的观念,让消费者愿意去终端场景购买消费品,提前为21世纪全民消费主义打下路基。

 

 

二、商超时代

 

上面我说百货在进入21世纪后,市场逐步被一些新型业态切割,而从中夺走大头的就是超市。

虽然今天,我们对超市已经很熟悉,但要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,那个时候全中国人民,都没听说过超市,超市是西方的舶来品。

中国第一家超市是1981年开设在广州的广州友谊商店,那个时候叫自选商场,顾名思义,就是顾客自己去选。

1984年,北京开了第一家蔬菜自选超市。

不过整个80年代,超市仍然没有发展起来,原因就是很多人没有养成自选的习惯,有些人撕开产品包装,有些人偷偷拿产品。

直到90年代,经过近十年的市场教育,超市才慢慢根植于消费者的心中,人们对这种新型购物方式才慢慢接受。

1991年,联华超市在曲阳路玉田路开业,连续两天,顾客爆满。

1992年,张文中博士回国创办物美集团。

1995年,万家超市(华润万家前身)连锁的铁娘子“李彬兰”出来,创办了新一佳超市。

1996年,大润发成立了,紧接着在1998年,张轩松、张轩宁两兄弟创办永辉超市。

中国超市的大局,基本在90年代奠定。

而这期间,外资超市也疯狂入华,1995年-1997年,家乐福、麦德龙、沃尔玛、卜蜂莲花等外资超市先后进入中国,给中国商超品牌上了生动一课。

国外超市品牌在选址、扩张速度、产品吸纳、店内布局、货架成列等商超系统的专业知识上,都要全面盖过本土超市。

尤其是家乐福,作为大卖场的开创者,家乐福被誉为零售行业的黄埔军校,国内超市纷纷从家乐福挖人学习。

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的前十年,是中国超市的黄金时代,国外品牌飞速发展,国内本土涌现出巨头(华润万家、大润发、永辉)、地方也涌现出地方超市强者(红旗连锁、苏果、新一佳)。

然而都在成长,市场必有一战,到2010年后,超市迎来了本土和国外品牌的战争,沃尔玛、家乐福、乐购,相继关店,本土华润万家、永辉、大润发快速崛起。

 
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超市已经是如今人们必不可少的购物场所,同时也是快消品必争的终端战场。

品牌商在终端的人员配制、促销活动、物料准备、优惠力度、终端产品展示等手段,都是为了自家的产品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,更快的卖出去。

超市策略已经是线下渠道策略的重要一环。

正如在我在开篇所讲,渠道是不断进化的,阿里的盒马鲜生、永辉的超级物种等新形态超市正在崛起,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

形式上市线下消费和线上消费的打通,本质还是为消费者更便利、更完善的提供产品,满足消费者需求。

到今天,超市已形成成熟的体系,按卖场面积、人流、地理位置、商品种类,超市可划分为KA卖场(面积超过3千平米,拥有高议价权,掌握着超过大多数品牌商的话语权),B类卖场(面积在1千-3千之间,开店位置尽量避开KA卖场,收割小型聚集中心的消费者),C类(面积在300-1千平米之间,利用距离优势吸引社区消费者)。

除此之外就是便利店。这里再多讲一下便利店,便利店是由加油站兴起来了,最初起源于美国,人们从加油站加油,顺便买点日常用品,后来便利店模式传达亚洲的日本、中国台湾等地区。

1992年,第一家7-11传入内地,在中国深圳开业,后来日本罗森、全家相继进入中国,24小时的营业制是对传统商超的经营创新。

1996中国本土第一家便利店-可的便利店开业,至此,国外品牌和国内本土品牌推动推动中国便利店发展。

2017年前后京东便利店、盒小马、缤果盒子、天猫小店等互联网便利店争抢中国便利店零售赛道。

中国零售从1978年到2018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245倍,通路是这些商品流动的主要沟渠。

 

这其中,超市和便利店组成了中国最主要的线下快消品零售场所,为中国经济做贡献,但超市形态仍然在演变,便利店形态也在演变,这中间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?

我们继续看其他零售渠道。

 

 

 

三、直销时代

 

当百货、超市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时,一种去中间商的模式从国外传到中国,1991年美国雅芳进入中国,宣告着中国直销时代来临。

直销是指厂家的直接销售,通过招募直销人员,由直销人员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销售方式。

直销号称去中间商,去掉经销、批发、代理成绩,厂家直接对接消费者,通过缩短通路,让直销人员赢得收益,让消费者真正买的实惠。

1993年,中国各省份,及主要沿海城市,都有直销中心,直销发展的太快了。

随后国际直销巨头安利、玫琳凯相继进入中国。

1994年,政府出台政策,制止直销多层级,因为此时的直销已有发展成传销的模式,代理无线拉下级,形成了传销网络。

1994-1997,这期间政府政府多次调整,而直销行业也跟着政策起起伏伏,大多直销企业踩着灰色的法律线匍匐前进。

1998年,国家下发强制命令,禁止一切传销活动。

到此,风风火火的传销开始预冷,安利等传销企业,营收逐渐下滑,部分直销企业倒闭。

1998到2005年左右,中国直销企业一部分踩着灰色线前进,一部分被迫转型。

21世纪前后,虽然国内已经大面积出版西方经典营销理论书籍,20余年的经济发展着实让营销这个学科跟着起飞,但是像直销这类新事物进入中国时,国内人还是被没见过的新东西迷住了。

2006年,国家开始颁发直销牌照,想要和传销真正区别开来,同年,雅芳获得首张牌照。

在牌照的保护下,直销得以在法律范围内游走,一些直销巨头迎来了第二春。

安利、无极限、玫琳凯、完美、权健等国内外品牌,逐步确立行业地位。

 

 

其实,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发展痕迹看出,中国直销一直有两条线在牵着,一条是法律线,一条是越界的传销线,中国直销发展也在这两者之间游荡。

那么这两者的界限到底是什么?

先看传统经销模式:多层经销

 

而直销模式是:层级关系,由直销人员发展下级人员,形成销售关系网络。

 

除开人员销售,直销还有哪些形式呢?

美国20世纪30年代,兴起邮购直销,造就了一批广告巨人;中国邮购直销则是在2000年左右,还没发展起来,就被电商取代了。

除此之外,还有我们熟悉的电视直销、电话直接销售、以及今天的微商等等,核心思想不变,就是厂家缩短通路,把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。

中国直销30年,到今天已经很成熟,市场规模预计3000-4000亿,这样的分量足以说明直销也是中国渠道的重要分支。

 

 

 
四、专卖店时代

 

在百货时代,我说百货被一些其他渠道瓜分中国零售市场份额,除了上面的超市、便利店,还有一个形态就是品牌专卖店,也叫品牌店。

早期的专卖店是由直销转型而来,1998年国家政策对直销一刀切,一些直销品牌被迫转型,其中雅芳、安利等品牌相继开设专卖店、专柜。

直销转型后的专柜、专卖店模式后来延伸到化妆品、保健品等行业,到两千年后,专卖店模式在另外两个行业发扬光大,一个是家电行业,另一个是服装行业。

家电行业是21世纪初,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,内需带动整个行业发展,著名的价格战就是由家电行业掀起。

而21世纪前,家电主要通过大代理销售,比如长虹早期通过批给郑百文、成都光电等商业巨头,后来逐渐建立分销和自销网络。

当时彩电领域的TCL进攻长虹,建立自销网络,砍掉层层中间商,建立店中店和专卖店模式。而店中店就是早期大多数采用的专卖店。

此后这种模式蔓延到整个家电行业,在2010年前后,各家电品牌都通过专卖店做渠道下沉试探,从一二线市场逐步衍生到三四五线市场。

 

当家电行业风生水起时,服装行业慢慢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,其中尤其以运动服饰、休闲服饰为明星品类。

运动服饰创始期在上个世纪90年代,尤以福建晋江系为主,其中安踏、特步、361度、鸿星尔克等品牌都曾名躁一时,到21世纪前几年,这些运动品牌把货卖给大批发商,认为货物从厂家出销,就算把产品卖出去了。

在品牌传播上除了请明星代言,做电视广告,没有一个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。

2010年前后,这些运动品牌开始疯狂开店,安踏门店达7500余家;李宁营收超过90亿人民币,领先国际品牌阿迪达斯,门店达到8000余家;而像特步、361度等品牌门店都有几千家。

2010年前后是中国运动品牌最好的时期,各品牌在渠道布局上以专卖店、品牌店为主,通过专卖店直接接触终端消费者,通过品牌店展示品牌形象,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。

而除开这些运动品牌,国产休闲服饰品牌海澜之家、森马、美特斯邦威、七匹狼、利郎等品牌都依靠专卖店渠道做品牌扩张。

家电、服装、化妆品等行业掀起的专卖店模式,把中国的渠道拓展的更宽泛,品牌通过自营或是加盟的形式把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。

那么专卖店渠道模式相比于早期百货业态、商超业态和传统批发有哪些优势呢?

2010年前后,国内的营销环境是国际4A主导,而国际广告公司都在宣城品牌形象,而专卖店无疑也是打造品牌形象的有力手段。

其实我们可以把专卖店看成品牌开始自主掌控渠道终端,建设品牌形象的举措。渠道和品牌一直存在着互相博弈,而专卖店是品牌商摆脱传统渠道,自主经营和建设品牌的终端举措。

到如今专卖店模式已经相当成熟,并且仍然是服装、化妆品、家电、保健品等行业的主要渠道形态。

 

 

 

五、电商时代

 

前面我们总结的百货、商超、直销、专卖店,都可以看成是渠道的延伸,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尽可能的手段给消费者传递价值。

并且上面总结的五个形态并不代表中国全渠道形态,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些散点分布的小型渠道,它们像看不见的颗粒,散布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。

而对这些传统渠道,一个革命般的创新就是电商时代的来临。

中国互联网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,而将互联网应用于电商则是在1999年,当时成立的第一个的B2C平台就是马云团队创办的阿里巴巴;

紧接着两个月后,另一家B2C平台成立了,叫8848,创始人叫王俊涛。

半年之后,参照eBay模式的易趣成立;

年尾,北大学生会副主席的李国庆创办当当网,对标亚马逊模式。

2000年,慧聪网、卓越网相继创办。

至此第一代中国电商互联网人基本到齐了,马云、李国庆、邵亦波、雷军、陈年等等都是从电商起家。

而2000年,国际环境风云诡谲,国际科技泡沫破裂,纳斯达克连续6天下跌,跌近20%,国内也受此影响,其中8848倒下,是中国电商的第一代铺路者。

第一代中国电商是B端电商,大都做的是B2C的生意。

挺过国际科技泡沫后,阿里巴巴和易趣发展走上了快车道,2003年阿里巴巴每天营收破百万,这年阿里内部密谋一个高度机密项目-淘宝上线,主攻C2C。

而当时的C2C是易趣的天下,但后来eBay入股易趣,易趣创始人逐渐放手了,所以后来的C2C战争就变成了淘宝和eBay的战争。

2004年,倒卖光盘生意的刘强东成立了京东多媒体网,线上线下结合买数码家电产品。

2005年,躬耕社交领域的马化腾醒过来时,中国的电商市场已经基本分割完成,但坐拥5亿用户的腾讯也想做电商,于是成立了C2C平台-拍拍。

 

后来的电商推进过程,我们都知道了,淘宝逐渐变成电商老大,京东排名老二,而当当专做图书,阿里巴巴还是B端生意。

到2010年后,中国移动互联网掀起了互联网的第二波风潮,社交、团购、外卖成为新的赛道,其中团购逐渐成为重要的网上渠道,外卖成为餐饮的第二渠道。

2010年,第一家团购网站“满座网”成立;3月拉手网成立;5月美团成立;6月百度糯米成立,此外还有上百家团购网站先后成立。

而此时,饿了么已成立两年有余。

团购网站做O2O模式,是将线下的生意,通过线上来拉动,也是对线下场景消费的渠道创新。

 

2014年网易成立网易电商事业部,开始进入电商领域;2015年拼多多成立,做下沉电商。

2016前后是中国社区团购元年,生鲜电商进一步将线下消费场景和线上打通,每日优鲜、无人便利店等新型渠道业态出现。

至此,中国互联网渠道格局基本成型。

传统商超、直销、百货加上互联网渠道,组成了中国零售商业的核心渠道形态。它们共同带动中国零售商业的增长,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。

 

 

 

 

六、渠道发展的规律探索

 

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,浩浩荡荡的商业变革,而渠道经过上文的演变发展,这其中的演化规律是什么?

从百货-商超-直销-专卖店-电商,以及表现在渠道内部的经销批发,再到如今的新型直播电商,形式一直在变,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什么?

1、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底层线条:

渠道的目的是在满足消费者接触产品的需求,并且渠道是尽可能的让消费者最简单的、最轻松的接触到企业的产品。

于是,基于这个根本目的下,任何渠道形态的演变,都是朝着这个目的去的。

百货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消费旺盛,但是产品很少,只有少数的大型商场,有齐全的产品,人们只能要那里集中选购,这个时候人们选购商品其实很麻烦。

商超时代来临,ABC类商超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接触产品的机会,于是商超就把百货的日用品产品分离了,百货也失去了日用品市场。

直销则是更为贴近的手段,直接把产品送上门,消费者根本不用出门选择。

而专卖店则是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,通过专卖店渠道把握品牌渠道形象,从而塑造品牌形象。

电商的逻辑呢?电商是技术革新,也满足我上面讲让消费者最轻松简单的接触商品。

中国渠道革新,有两个阶段,一个是传统渠道,通过人力物力去满足这个条件;另一个就是电商渠道,背后是技术手段革新,目的没变。

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,不管是现有渠道还是未来渠道形态的演变,谁能更好的满足这个根本目的,谁就能掌握渠道的发展趋势,至于新技术、新形态都是外在的表现而已。

抓住本质,不变亦是最大的变化。

2、牵扯渠道也有两股力量,构成了渠道的双螺旋结构。这两股力量一个是企业自身,一个是渠道商。

渠道的演变也是由这内在的两股动力交错,早期是品牌商有话语权,后来渠道商开始掌握话语权,比如前段时间的格兰仕和天猫之争,天猫要求必须独家经营。这就是企业和渠道商交替掌握话语权。

3、所以企业和渠道变成了一个博弈关系,而且渠道大有占上风之势,在企业和渠道分离的关系中,博弈也是一个竞争关系,所以要想做真正强势品牌,渠道掌控力也是关键。这个逻辑下我们看到一些品牌在做尝试,自建品牌商城,微商城,私域流量,目的就是掌控渠道。

4、第四个规律就是渠道也是资源集中型演化模式。举一个例子,早些年互联网电商出来的时候,喊着去中心化,去中间商,当时的小商家以为互联网平台让自身摆脱了传统商超的货架逻辑。结果呢?发展了几年之后,互联网也变成了传统商超的货架逻辑,展现在消费者眼前的只是个别商品,而大量的长尾商品根本不被消费者看见。

 

 

 

七、渠道的理论探索

 

最后,我们来看看有关于渠道的理论研究。

理论几乎是各学科行业的先行军,理论家推演出理论,实践家拿着用就行了。

有关于渠道的研究,大致分为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是渠道结构研究

最早是韦尔德(1916你)提出渠道效率问题,讨论的核心是渠道间的效率组合。

后来一直有学者在渠道结构的课题下深研,其中1940年,康福斯和胡康提出渠道一体化,这个理论是渠道结构研究下的重点突破。

后来沿着这个方向下的研究,大都讨论的是渠道结构的效率,不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太学术化,提炼的影响因子也太细了,实践用不到。

第二个阶段是渠道权利和冲突

这个方向可以说一直是渠道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,1969年斯特恩提出了承诺和依赖,渠道成员间的互相承诺和依赖,直接影响成员自身的权力。

1980年,凯苏黎斯和斯培克曼认为:通过给渠道成员塑造共同的价值观,是渠道成员之间长期合作,这个是解决渠道冲突的关键。

我国学者朱秀君利用博弈论对渠道冲突展开研究,认为个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造成渠道冲突的关键。

此外还有国内外学者对渠道冲突进行多方位的研究,这里不作全盘罗列。

第三个阶段是渠道关系研究

1990年莫内文提出了渠道联盟,并指出核心就是承诺和践诺。

后来在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多,我这里不详细罗列,核心说明联盟理论讲的是什么。

有两个维度,一个维度是联盟形成合作,这个维度的学者认为,分销商、供应商等层级渠道,形成联盟,使渠道呈现差异化,从而是利益最大化。

另一个维度则是认为忠诚和信任是结成联盟的关键因素,在这个因素下,联盟得以成立。

我国学者郭戈平认为我国渠道一般有三个时间段,首先是激烈竞争,然后是走向合作,最后是战略联盟。

以上便是对渠道理论的探索,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理论在今天,仍然有前瞻性,企业的销售实战人员可以把这些理论吃透,基于此进行渠道管理。

 

 

最后,做一个简单总结

本文从渠道发展演变,得出渠道演变的底层线条,抓住这条线,万变不离其宗,最后则是对渠道理论做一个梳理探索,择选影响较大的理论呈现出来,理论是实践的风向标,相信此文对营销行业和企业有参照和指引意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▎参考文献:

1,中国百货业的发展历程,中国药店,2013.23期

2,中国超市38年简史,华尔街见闻,2019.7.1

3,营销江湖和骗子,贾桃,2018.10

4,中国直销发展简史,《知识经济 中国直销》,2018

5,营销渠道发展过程和未来研究方向,朱亚云

6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渠道-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变革之路,赵萍,《经济前言》,2008

7、中国便利店发展简史,2019

8、家电三四级市场以专卖店为核心的营销模式,高春利,《销售与管理》2009年第07期

9、中国电商往事,伐柴伤心事,大帅去伐柴,2018

10、社区团购江湖的今夕往事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2020

11、营销渠道理论综述,王佳佳,同济大学

 

 

 



注:本文作者贾桃,贾桃是桃知咨询的创始人之一,也是策略咨询的负责人